华农植科院有哪些专业

泉州新闻网2025-09-16 15:50:1049

  深秋的晨光洒在华南农业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里,第三教学楼的一间实验室中,几名学生正围着培养皿观察植物组织生长情况。他们的白大褂上沾着些许泥土,眼神里却透着专注与兴奋——这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正在上《植物病理学》实验课。这样的场景,在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的各个教学科研场所每日上演。

  作为我国南方农业教育与科研的重要阵地,华农植科院历经数十年发展,已形成一套完整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学院目前设有植物科学与技术、种子科学与工程、植物保护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,各专业既秉承传统农科底蕴,又深度融合现代生物技术、信息科技与智能农业前沿,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输送着高质量人才。

 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基础专业之一。该专业聚焦作物遗传改良、绿色高效生产等方向,开设《植物生理学》《遗传学》《分子生物学》等核心课程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专业拥有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,依托增城教学科研基地,学生能亲身参与水稻、玉米等作物的育种全程。“我们不仅学理论,更要下地插秧、授粉、测产,这种‘泥巴裹满裤腿’的实践才是农科人最宝贵的体验。”2021级学生陈志宏这样说道。

 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更具战略意义。作为农业的“芯片”,种子研究关乎国家粮食安全。该专业侧重种子生物学、种子生产与加工、种子检验等关键技术,与隆平高科、广东省农科院等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。专业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致力于培养既懂遗传育种又熟悉产业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,学生大三就能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参与商业化育种项目。”

  植物保护专业被师生们亲切称为“植物医生”的摇篮。该专业涵盖昆虫学、植物病理学、农药学三大板块,注重生物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。在学院的智能温室里,学生通过显微成像系统实时监测病虫害动态;在从化柑橘基地,他们协助农户实施无人机精准施药作业。“现代农业保护不再是简单打药,而是构建生态友好型防控体系。”一名教授边指导学生操作有害生物识别系统边介绍。

  微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展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。该专业依托农业部华南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,聚焦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、环境微生物修复等前沿领域。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分类、发酵工程等课程的同时,还需掌握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。毕业生既可从事微生物农药、肥料研发,也能进入食品、医药等行业。

  为应对智慧农业发展趋势,各专业均增设了《农业大数据分析》《精准农业技术》等跨学科课程。学院建立的“人工智能+农业”实验室里,学生正在调试作物表型信息采集机器人,这些设备能自动识别植株生长状况并生成养护方案。

  实践教学体系是植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。学院拥有占地2000余亩的教学科研基地,与温氏集团、广东天禾农资等26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。学生从大二开始就需完成“科研训练项目”,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参与热带作物抗逆性研究、无人机植保优化等重点项目。

  “我们的专业设置始终紧扣农业现代化需求。”植科院院长在采访时表示,“既要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,又要突破生物育种、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,更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。”据悉,学院近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%以上,除继续深造外,多数学生进入农业管理部门、科研机构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。

  夕阳西下,植保专业的学生们仍在实验田里记录病虫害数据。他们胸前的校徽在余晖中闪亮,这些年轻的身影正在传统农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中,寻找着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答案。而在不远处的实验室里,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刚分离出具有抗病功能的新菌株,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团队正对新培育的杂交稻品种做发芽实验——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中,中国农业的未来正在悄然孕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