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古城文旅消费创新高 世遗IP带动全域旅游热潮
国庆黄金周期间,泉州市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,累计接待游客31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1.5亿元,同比增长33%。以“宋元中国·海丝泉州”世遗品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成为最大亮点。泉州古城推出“刺桐寻梦”沉浸式实景剧本游,串联开元寺、天后宫等22处遗产点,参与者日均突破8000人次,带动古城周边汉服租赁、簪花体验店铺营业额同比增长140%。
非遗活化展现新活力:清源山景区举办“南音雅集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在老君岩前演奏千年古乐,单日观众超5000人;泉州木偶剧院推出“世遗限定版”《火焰山》,新增AR互动特效,假期场次门票提前一周售罄。文旅部门联合商户发放300万元数字消费券,覆盖民宿、文创及特色餐饮,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62%。
夜间经济持续升温,西街夜市引入“海丝主题”光影秀,还原宋元商船贸易场景;中山路骑楼街区开设“蟳埔女市集”,集结鱼丸、润饼等30余种闽南小吃,夜间客流量达日均3万人次。据文旅局统计,蟳埔簪花体验项目假期接待游客超10万人,相关摄影、服饰产业增收超2000万元。
闽南传统美食加速产业化 泉州面线糊年产值破十亿

从水门巷的面线糊到安海土笋冻,泉州传统小吃正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文化IP打造走向全国。国庆期间,全市面线糊门店日均消耗面线超15吨,头部品牌“水门国仔”推出便携式速食包,线上单日订单量突破2万件。老字号“侯阿婆肉粽”创新开发鲍鱼粽、松露粽等高端产品,节日礼盒销售额同比增长180%。
美食与文旅深度融合:晋江五店市举办“闽南古早味市集”,复原“刣狮宴”“状元宴”等传统宴席,游客可体验手工制作石花膏、桔红糕;惠安县推出“海蛎美食节”,开放万亩海蛎田供游客参与采收,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超95%。市商务局数据显示,黄金周餐饮消费达8.6亿元,其中传统小吃贡献超七成,土笋冻、姜母鸭等单品网络销量同比翻番。
产业升级成效显著,泉州已建成3个面线糊中央厨房,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生产;安海土笋冻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年产值突破2亿元。石狮市打造“闽菜食材供应链基地”,日均向全国输送深沪鱼丸、永春老醋等特色食材超50吨。
泉厦漳城际铁路全线贯通 泉州湾跨海通道建设启动
10月8日,连接泉州、厦门、漳州的R1线城际铁路完成铺轨,预计2024年底通车运营。项目全长206公里,设站38座,通车后泉州至厦门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5分钟。同期启动的泉州湾跨海通道工程总投资420亿元,建成后将实现泉州环湾核心区30分钟直达。
产业经济同步升级:泉州石化产业集聚区引入埃克森美孚等国际企业,年产120万吨乙烯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;晋江鞋服产业带通过跨境电商拓展市场,国庆期间运动鞋出口额同比增长28%。民生领域,鲤城区完成46个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,新增停车位2300个;台商投资区建成全省首个“零碳社区”,光伏发电覆盖居民全部生活用电需求。
文化遗产保护再升级: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,德化窑遗址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,通过3D建模复原明代龙窑烧制场景;清净寺、伊斯兰教圣墓等遗产点上线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。市发改委表示,随着交通网络完善与产城融合深化,泉州正加速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核心区。
(每篇报道约450-500字,聚焦世遗文化、美食产业化及重大工程,数据详实且突出闽南特色)